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在疯购中远离牛市?看看苏州人心中的“十年”

发表于2013-05-09

当众多专业机构在上周金价雪崩式后,迫不及待的抛出“十年牛市已经终结”的论调时,消费市场却用一轮来对这一趋势进行诠释。而在苏州,金店首饰被抢购一空,买金条需要预订,一周销出1吨……即便金价本周已经企稳,这些现象依然在不断发生。如此看来,尽管今后的走势还有待观察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的十年牛市已经在苏州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金店曾经不敢接“大生意”

首款金条10年涨了8倍

上周三,李瑾按照惯例来到金饰品加工厂,想趁着市场行情好,进点饰品,没想到负责人双手一摊:“没货了。”

“原本厂里金项链什么的是一把一把抓的,现在一根都没有了。”李瑾说。她是苏州一家金店的总经理,从事这个行业有近二十年时间。此次的购金行情让她这样的老行家有些措手不及,但更让她感慨的是,在苏州市民生活中地位的转变。

李瑾所在金店是苏州最早推出金条的店家。2003年以前,价格一直在100元/克上下徘徊,这样的稳定让大部分苏州市民并没有嗅出其中的味道。她印象最深的是,2000年左右,店里来了一位中年男子,要买下的熊猫金币。面对这样的大生意,店员们反而慌了手脚,生怕卖出去后亏了钱对方上门讨说法,最后还是李瑾亲自出面,充分了解对方在银行工作,很懂这一情况后,才放心售出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2003年1月,羊年生肖金条在苏州上市,虽然有着中国首款金条的名号,但是在当时,销售却显得十分谨慎。“只敢进50克、100克两种规格,整个苏州才二十来根。”她说。虽然数量不多,在销售前一天晚上,李瑾还是惴惴不安。她当时的概念是,这类带有题材性的金条,过了时间点就很难再卖出去。

这样的忐忑不过两年光景,随着金价的不断上涨,行情逐渐升温,一年一度的生肖金条销售也总以供不应求告终。2006年,一公斤规格的生肖金条首次在苏州出现,当天就被人买走。李瑾开始为如何拿到货源而烦恼。因为这类金条发行量有限,李瑾需要和全国各地的分销商一起“抢”份额,有时候为了满足老顾客的要求,她会到外地把金条买回来,然后再原价卖出去,中间不赚一分钱。

2007年,因为房租等成本原因,李瑾所在金店从观前街搬到了景德路。随后的5年时间内,观前街金铺从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十家。现在回想起来,对于这个决定,李瑾情感复杂:“当时房租确实有些难以承受,但是也没想到金价还能这么涨。”羊年生肖金条当年的零售价格在100元/克左右,现在市场价已经超过800元/克。“只不过苏州有这款金条的人实在太少了。”李瑾说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连年上涨催生客

小小金条深藏情感

而和李瑾的情绪相比,苏州最早的那些者,现在的心情应该少些复杂,多些喜悦。

今年67岁的高国兴就是其中一位。2006年,他和老伴一起到金店逛逛,看到了以狗为造型的狗年生肖金条,甚是喜欢,高国兴当场就买了50克。

他付账的时候,老伴却把营业员说了一通:“推销也不带这样的啊?看我们年纪大了好骗啊!”高国兴一直喜欢搞点小收藏,什么邮票、古钱币之类的,因为花销不大,老伴也不会太过阻止。这次不一样,一下子近8000元就投进去了,老伴自然心里有气。营业员也是一肚子委屈:本来都预订完了,是看他们年纪大,又喜欢才卖给他们的。

随后一段时间里,老伴一直拿这件事数落高国兴,到了2007年,老伴气终于消了,因为金价一年间涨了30多元/克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老两口开始盘算的事情。以后只要在金店里看到合适的金条,高国兴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,钱都是工资卡里现刷。两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4000多元,除去日常开销,每隔一段时间高国兴家里就会多上根“小黄鱼”。

2008年前后,苏州各家银行开始做起实物金条业务,高国兴也早早参与其中。当他来到银行时,年纪比他小3、4轮的客户经理感到意外,当时老年人多数在金店买,能如此“潮流”的选择银行的老年人实在不多。而当一连串专业术语从高国兴口出出现时,这位客户经理彻底折服。从此以后,不管高国兴购买的数量如何微小,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拿到金条。

而有趣的是,尽管获利不少,但是高国兴并不准备把手中的金条出售。“卖掉了就是多点钱而已,没什么意思”他说。有时候高国兴会把金条拿出来,仔细端详一番,就像他的那些珍藏的邮票、钱币一样,他在其中倾注的感情,是金钱、这样的要素难以概括的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每次都赚可一次就亏大了

购金热情背后暗藏陷阱

最近一年,高国兴已不再购买金条。一个原因是金价一直在高位徘徊,另一个原因是,他觉得整个市场不再平和。对此,李明也深有感触。

常熟人李明,年近50,10年前就开始接触的他,可谓是最早炒那批先知先觉者。按理说,李明的经验本应让他体会更深,但是在这股越来越盛的炒热潮中,李明吃了一个羞于启齿的大哑巴亏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2003年时,价格一直平稳在每克百元左右,几乎没人,但李明却用自己的积蓄买了500克金条,据李明回忆,当时整个金店的人都很惊讶。而对于自己当年冲动的表现,李明说一是看到实物能保值,二是觉得人们都不关注的东西反而有的。果然,没过两年,的价格就翻番。卖出后,李明一下赚了五万多。尝到甜头的他不断的实物。到2006年,纸开始风靡,他早就觉得实物操作比较麻烦,自然也加入其中,跟着牛市再次大赚一笔。之后他开始活跃在网上一些理财论坛、QQ群里,在朋友圈里大家都喊他“”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不过2009年后,他辞了工作,开了家小服装厂,开始忙碌起来。此时,网上开始流行代炒,一般都是香港人来帮忙代炒。忙碌的李明于是也试着在网上找人代炒,每次小几万,数额不多,但都能赚钱。

2011年,他在厂区理财群里认识了一个人,聊了一通后,对方说的头头是道,让其有了种相见恨晚的感觉。时间一长,在方面,两人成了密友。有天对方发来一个网址,说这个代炒的网站挺靠谱,自己投了2万,没几天就赚了3000多元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今年1月份,李明看到账户上已有8万多元,就想先套现一部分,可多次操作,账户的资金却始终无法转出。这时,那位所谓人朋友却安慰他说,肯定是网站资金正在运转,一下抽不出钱来,这种情况很多。可到了二月份,李明看到账户上的钱跌到了5万多,心里不踏实的他再次进行资金转账操作,依旧失败了。这回再联系所谓的人朋友,人已经消失了,李明坐不住了,辗转数日,联系上和其合作的香港某期货交易所,工作人员却表示从没合作过。自认为“”的李明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。

发表于2013-05-09

尽管苏州常熟警方最终破获了这起诈骗案件,令人咋舌的是,团伙中的成员大都是20出头,主犯程某甚至是个年仅23岁的女生,但他们通过网络却伪装成中年的成功人士,专门设套坑骗40岁以上的资深者,看来,千万别把自己当成老江湖,一旦被惦记上了,总有失手的时候。
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